采访嘉宾
张子平主任
福建省医院门诊部
杨凤娥主任
福建医院医务部
欧阳学农主任
医院肿瘤科
“我付出了那么多钱,找了专家,那么医生就应该要把我彻底治好。”因为这种心态,医院、对医生的不信任与不满,但看病其实不是个简单的消费行为。
医学远比科学复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曾说:医学要远比科学复杂。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但还涵盖有社会学、人学、艺术、心理学等等。因而,我们不可以笼统地用科学的范律来解释医学,也不可以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生。俗话说得好,“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现有病种已达4万多种,加之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分期和分型,发生在不同人群或不同个体身上,导致的疾病及其表现形式也完全不同。即使同一种病因,使用相同的药物,每个人的疗效也不一样。
何况,医学是在不断试验,不断进步的科学。欧阳学农就曾遇到一位患者,十几年前患上鼻咽癌,当年手术后采取了普通放疗的治疗方法,救治成功。然而前两年患者出现了放射性脑炎、脖子硬化、吞咽障碍等并发症,于是就认为是当年放疗的错。“我只能耐心和他解释,不可否认这些症状与当年的放疗有关,但当年采取的治疗方法已经是那时候能提供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果当时不治疗,也不会多了这十几年的生命。”欧阳学农说。
杨凤娥曾在年动过一个小手术,但她却把遗书都写好了,“留给我的家人,告知他们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医院和医生的麻烦”。做了31年的医生,杨凤娥知道,哪怕是再小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很多不是医生能提前预测到的。就像生孩子,发生羊水栓塞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就难救回来;有些人动阑尾炎手术,却引发了肺栓塞……
一般术前都要求签手术知情同意书,但很多患者以及家属都把它当作医生推卸责任的方式,甚至认为夸大其词,故意恐吓。“有些并发症或手术风险确实只有千分之几甚至更低,但一旦发生了,对一个患者和家庭而言就是百分之百。”杨凤娥表示,这也造成了很多医患矛盾。
医生是人不是神有的患者质疑医生的治疗,甚至会说:“要是你们自己生病,肯定不这么治!”但若医生有这么厉害,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无奈。
“前一段邵武有个25岁的医生打篮球时猝死,医院呼吸内科的一位老主任,穿着白大褂去体检,发现肠癌已广泛转移,没半年,就离开了我们。82岁的慕容慎行教授,前几年脑溢血,病愈后还仍然坚持为病人看病。”张子平表示,“医生本身每天忙于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年累月身体严重透支,忽视自身健康。医学本身就是那么有限,世界上有那么多治不好查不出的病。”
期望值很高但信任并不高在采访中,三位医生都提到了患者期望值的问题。“医院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同的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是不同的,有些疾病只有60%~70%的可能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得到控制,还有30%的医疗行为可能并无太大作用甚至是无效的或死亡。“杨凤娥表示,但患者及家属常常无法接受那30%,就觉得错在医生,对医生并无太多的信任。
甚至还有些患者总觉得医生是为了赚钱,“前几天我查房就碰到一个病人,住了七八天,花了2万多元,查房的时候,就很不高兴地直嚷嚷‘我没钱’。”杨凤娥说,“但其实所有的病人我们都一视同仁,按规范进行诊治。我把他的家属全部请来,一条条分析费用花销具体在哪?做的检查是为了什么?好在后来患者终于理解了我们,避免了一次纠纷。”
美国曾有一项进行了10年的研究。该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告知医生将患者满意度与医生、医院收入挂钩;另一组是对照组,两者不挂钩。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死亡率升高%,慢性病发病率增高%,抗菌素应用增加%。美国药监局发言人说“这表明事实上满意度高对患者健康不一定有利”。
学会平常心看待生死“在国外,孩子很小就开始进行死亡教育,因而能把死亡当成很自然的事,这在我们国内相对是缺失的。”欧阳学农表示,医者父母心,没有医生不希望自己的病人能痊愈,没有医生会故意害自己的病人。尽量多了解自己的疾病,医院和医生,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
您觉得看病是消费吗?关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直接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由福建卫生报原创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福建卫生报∣有用有趣长按,识别头部白癜风图片白癜风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