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产妇在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做完剖腹产手术后疑似羊水栓塞死亡。
对病人家属来说,这是件天大的事,对医院来说,这是件麻烦事,对媒体和网民来说,这是件热闹事。
典型文本一:“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
这是一份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的医患关系报道。来自“有良心”的记者。
典型文本二:“羊水栓塞的发作率虽然只有大约两万分之一,但孕妇和胎儿死亡率高达80%……家属对医学不了解,没有及时同意转为剖腹产,这是导致羊水栓塞未能避免的主要原因。而在病情告知后的家属的进一步应对失措,则是孕妇死亡、未能救活的直接原因。”
这是一份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的意见领袖评论。来自“有良心”的评论员。
典型文本三:“婆家怕影响生二胎,不许剖腹产不许摘除子宫,拖死了媳妇,还要拿着媳妇儿的尸体讹钱。”
这是一份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的网民评论。来自“有良心”的八卦男女。
中国的舆论良心太多了。这就是它始终是目前这个鸟样的重要原因。昨天我发评论道:
“羊水栓塞那个新闻,综合了医患和婆媳关系两个热门议题。先是记者用描述暗示其为医生缺乏责任心的医疗事故报道,得到了眼球,后是评论员靠自己搜索得来的非专业医学知识,将其扭转为病人无知和女权不彰导致,得到了流量。在双方站稳立场的情绪狂欢中死者被消费了两遍。医院病人私了。真是太中国了。”
其实,“无良庸医害人”和“恶婆婆加无情老公害死媳妇”都是舆论灌输给大家的故事,调动的是大家的情绪。综合媒体报道、家属说法和卫生局的报告。事情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
医院待产,不顺利,医生建议家属剖腹产,理由是婴儿过大,得到同意后11:30进行了剖腹产,12:05婴儿出生。出生后不久,产妇出现呕吐等症状,14:20发出病危通知书给家属,15:00找专家团诊断,随后确诊为羊水栓塞,17时左右让家属签字是否切除子宫,17:15切除子宫,21:30病人死亡。
从这个时间表看来,在病人死亡之前,家属应是没有过错的。医生要剖腹,剖了。医生要切子宫,切了。该签的字都签了,并没有拖延时间和手术进程。女方娘家的两位亲人当时也都在手术室外。有些人为了站自己的队,显示自己理客中,或者捞点流量,硬是从家属的两句抱怨话里脑补出自己想要的场景和故事,煽动网民一拥而上骂家属。既给对方造成了二次伤害,又加重了医患裂痕。利用媒体争夺话语权互斗,并不能解决双方互不信任的紧张关系。
以前媒体只消费医生一次,现在变为消费医生和病人各一次。
从整个进程看,医院应该是尽力救治了,具体有无问题,责任大小,要看医疗鉴定。但病人家属搞起医闹后,医院很快服软准备赔50万,这路已经走歪了。
怎样防止病人借媒体搞医闹?凤凰网那位评论员教育道:
“可耻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用几分钟就能了解的一些浅显常识都不去了解,就去哗众取宠……家属可以没有医学知识(当然事先有所了解的话最好),但受过高等教育的记者,在承担‘社会公器’这一神圣身份的时候不应没有。事先不知道很正常,可以快速的简单学习一下,请教一下专家”
其实,专业人士遇上医患矛盾,最怕的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记者,而是“向专家了解一些”“互联网简单学习”后就以为自己懂行的记者。医闹产生的原因,病人的无知只占很小一部分。专业公权机构不受信任、社会普遍缺乏按规则办事的心态、利益驱动才是重要原因。本次医闹并不典型,职业医闹的背后有经济支撑,雇佣比记者更专业的顾问轻而易举。甚至医生生病一样会搞医闹。懂点知识,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耍弄专业名词的医闹,还可以成功地创造奇迹,医闹能闹成央视《今日说法》中的普法嘉宾,很多人至今傻乎乎地奉其为英雄。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拿这位评论员自己的文章举例。比如他说:“羊水栓塞……孕妇和胎儿死亡率高达80%”
笔者“快速的简单学习”了一下,指出,这是过时的老数据,新的数据是:
加州94-95年万孕妇调查中,发现羊水栓塞55例,病死率为26.4%。来自:GilbertetalAmnioticfluidembolism:decreasedmortalityinapopulation-basedstudyJun,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头部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