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围墙拆不拆绎法空间2016022

年2月21日,中央城发布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引起了较大争议。根据新浪新闻调查,近七成网友因安全、物业管理、私人权益问题反对“我家大门常打开”。

中央缘何“拆围墙”?让绎法宝宝带你一一盘点中央眼中的围墙“三个问题”

社区盲目扩张,集约程度不高;

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超大型的封闭社区无疑用其一应俱全的内部配套设施、宽敞马路、完备绿化挤压了城市公共空间,扰乱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浪费了城市土地资源。对比过北京、上海、巴黎、东京、华盛顿,中国城市的道路密度显然远不如国际上的特大城市。在堵塞交通的同时,也导致土地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2.交通拥堵

“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日益加重,这些席卷中国各大一线、二线城市的“血管堵塞”时刻阻碍着城市乃至国家的运行效率和发展进程。而小区的道路看似微不足道,却积少成多。大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城市道路中的“内部路”可能占上海市道路总里程的四分之一。这些小区、高校内部道路释放出来,对城市的“血管栓塞”的疏通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3.社区缺乏活力

封闭式住宅区成为风尚,“小区安全保障”成都成为楼盘一大卖点。然而社区活力却每况愈下,社区气氛日益沉闷。城市里充斥着用围墙建起的孤立群岛,生活于间的人安于一隅,满足于围墙和栏杆提供的安全感。小区居民即使身处同一小区,甚至同一楼宇,却互不相识、不相往来。缺乏社区内以及社区间的互动与交流与冷漠的社区文化相互促进,谈何社区活力以及城市活力?

从37年前的“打开国门”到今天的“打开家门”,无一不在书写着“开放”这一时代的主旋律。但是,网友近乎一边倒的反对声提醒我们自问:“打开家门”,我们准备好了吗?

“拆围墙”所面临的困境为何般?绎法宝宝总结了网友的几大困扰——

1.私有权利受侵犯

小区内的一切公共财产都是全体业主共有的财产(《物权法》第73条: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从法律意义上说,道路开放无疑是无权处分了业主的共有所有权。

2.安全问题成隐患

对于开放小区,公众最担心的还是治安问题。网友称:现在的封闭式小区都经常被小偷光顾,倘若拆了围墙,老人、小孩的安全问题怎么办,防盗问题怎么办?

3.社区资源归谁有

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之后,停车场、绿地、健身等公共资源占用、使用该如何解决?不少网民吐槽:“当年真金白银买下公摊面积,现在大家都来用,业主能设闸收钱吗?”

其实,撇开中央的大刀阔斧和网友的据理力争,这一片纷纷扰扰的背后离不开一场博弈——公益和私益之间的平衡。

上海交大教授蒋宏认为,文件中的“原则上”为可能引发的冲突和矛盾留足了缓冲时间。其次,实践还要经过检验,在小区开放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物权界定、管理权限、资金来源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大量基础性工作垫底,很难“一刀切”解决。

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认为,欧美的大学、小区基本都没有围墙,这一方面是思想开放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楼栋安保比较到位。比如一些国外大学,进楼上几层全由你的ID卡决定,你的权限只能到二层,则三层的门就没法刷开。中国小区是大门看得严,里面松得很。所以,要拆墙,需要优先强化建筑物进出的安全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认为,开放小区既涉及小区业主权益的维护、物业管理的升级、治安与配套设施的跟进等问题,仍需在制度上与法律上出台配套政策,也需要根据小区所在地段特征妥善处理开放方式。

点击标题下方“绎法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ywwh.com/wahl/15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