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脏猝死的深度解析
生活中大家对“猝死”谈虎色变。什么算“猝死”?世界卫生组织WHO界定: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1发病后一小时内死亡者,80~90%是心血管病;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疾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最常见。冠心病引起猝死有一部分是急性心肌梗塞(即“心梗”);大部分则是冠状动脉狭窄(即“心绞痛”)。有些冠心病患者心绞痛从未痛过,第一次发作即表现为猝死,这种情况占到20-25%。不可谓不可怕。
生活中发病后即刻死亡者,99%都是心血管病;发病后l小时内死亡者,80~90%是心血管病;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0~60%是心血管病。此外,脑血管意外(中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产科羊水栓塞、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等都可引起猝死。一般认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基础是由于心肌缺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肌电活动异常,从而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即室颤),少数引起心室停顿,两者皆造成心脏无法有效泵送血液导致死亡,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致命的心律失常自行恢复可能性甚小,必须及时救治;简单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按压加人工呼吸;最为有效地抢救措施是得到及时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然而生活中往往由于未能及时得到除颤救治而发生死亡;死亡率高达85%。
统计显示:从心脏骤停发生到除颤实施的时间与存活率极度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者,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除颤存活率则下降至49%。所以生活中我们见惯救护车呼啸而过、医院里抢救的医护人员奔跑如飞、ICU急救室电除颤时的风驰电掣…那场景正如无烟之战场,实则是医者生命与死神之间的拼死争夺、撕扯与较力......
2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及身边人掌握的重点在于下面4个环节快速拨打救护电话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
尽早施行有效电除颤;
尽早得到生命支持(包括吸氧、呼吸机、建立静脉通道、药物等)
但是,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我国大城市急救到场时间为12分钟。因此对个人而言,预防猝死的发生变得极为重要。
3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具体措施保持血压、血脂在理想水平。
戒烟、限酒。
保持理想的体重。
若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医院做心脏专科检查。
检查项目有:静息心电图、运动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ECT)、冠状动脉造影、冠脉螺旋CT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并确定其部位和程度的最可靠的方法。
然而,现实是“体检年年做,报告一大落”,而猝死却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目前每10万人中有41.84例猝死发生,依此推算,中国每年约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相当于每天有个家庭会在始料未及中痛失亲人。因此我们需要专业心脏科医生和心血管预防专家对体检报告和数据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发出预警,使之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彻底摘掉这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图片来源
央视新闻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