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科普药源性疾病的类型有哪些如何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由药物引起的某个或某几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尤其有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的时机,则可能引起不可逆转损害,甚至终身致残,直至死亡等。药源性疾病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中毒型:

有些药物本身就对机体细胞有毒性作用和酶抑制作用等,一次过量或慢性蓄积都会导致药物中毒。

炎症型:

特别多见,如一些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药物性皮炎。

胚胎型:

妊娠三个月内孕妇使用一些对胚胎有损害的药物,就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或某些脏器发育不全。

增生型:

苯妥英钠等常可引起牙龈增生,尤以儿童患者为多见。

发育不全型:

如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等。20世纪70年代我国城乡应用四环素极普遍,造成如今不少青年人的黄牙黄染。

萎缩型:

如注射皮质激素后,可使局部皮肤发生萎缩,表皮乳突消失,表皮变薄。

变性浸润型:

如D-青霉胺治疗可引起天疱疮样皮炎,组织学显示表皮细胞有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坏死。

血管血栓型:

药物性变态反应时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充血;而反复多次使用血管造影剂可引起血管栓塞。

功能型:

药物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改变的现象很多。如有报道,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新型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可能会抑制性功能。

赘生与癌变型:

如大量使用萘氮芥治疗时可引起膀胱癌;久用砷剂者可使掌、跖部产生赘生物,还可能演变成癌。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1、充分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要充分认识到药物不单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致病的因素。如果对其致病作用认识不足,不加以科学管理,它将成为社会的公害,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

2、合理用药

滥用和误用药物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如能合理用药则大多数药源性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合理用药,要做到下列几点:

①选药要有明确的指征,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考虑禁忌证,要充分认识滥用药物的危害性,不用自己不清楚的药物和疗效不确切的药物。

②要有目的地联合用药,争取能用最少品种的药物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联合用药时要排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③根据所选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即药效学与药动学规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④应用新药须预先熟悉其药效学与药动学知识,切忌盲目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ywwh.com/wacs/15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