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立冬养生要旨

一、立冬节气浅释

年立冬时间:11月7日07:47:38,农历十月初八,星期一。

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四季当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是各自季节的顶峰,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四季的开始。“立”和“至”共八节,凡是“节”都不容易通过,气机变化明显,很多人容易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发病或病情加重。

二、立冬气候特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三、立冬各地习俗

1.迎冬,亦称“拜冬”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在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2.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3.南京立冬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4.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饭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以前在乡下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

经典中医认为一年中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这是自然之道。升浮降沉的,其实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视运动变化,在立冬时收降而下的阳热开始沉潜于地下深层的水中。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人感天地气机变化,机体阳气亦渐敛藏于肾水之中。故冬日养生当重视阳气的敛藏,无扰乎阳,无耗其精。

四、立冬养生要旨

1.起居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所以立冬的养生总要顺应冬藏的特点,要早卧晚起,去寒就温,如果立冬后,不重视藏精,比如熬夜、纵欲、焦虑等,就容易出现如汗多、面红如妆、发热等不适,这在中医叫做“阳气不收”和“相火外浮”,俗称“上火”。如冬天阳气不能潜藏,则到了来年春天,奉生者少,或出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进入立冬节气后,天气渐冷,寒气渐盛,这一点要特别针对家中老人,因为寒邪不仅可以诱发感冒、咳嗽,进一步侵入,还可以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脑梗等危及老年人生命。所以,特别对于老年人的养生,冬季还要照顾到心脏及心脑血管的养护。最好的养护办法就是防寒保暖。

2.饮食养生

《遵生八笺·冬季摄生消息论》中指出,“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早晨可服生姜红糖水御寒,晚上吃些清淡的粥菜,以平和心气,不可多食炙煿之肉、面,防止热气上涌,干扰睡眠。

人们有在立冬节气进补的习惯,但不可盲目进补,最好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虚实而定如何进补,但有一个原则很关键,就是健益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了防止冬季进补的“虚不受补”,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作为“引补”,如淮山芡实瘦肉汤等,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立冬后,天气日渐寒冷,对于手足冰凉、怕冷、腰酸、畏寒等阳气虚损体质的人群,应多吃温阳补益的食物,如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海参、鳝鱼、韭菜、枸杞、核桃仁等。传统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温补之品,但也要注意适度,不可过补,否则过犹不及!

具体来说,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立冬多吃白。中医认为,从五行五色养生的角度来看,立冬后应当多摄入“白色”食物来养生,功效显著。

白菜。民谚有云:“白菜帮子最有营养”、“冬日白菜美如笋”、“百菜不如白菜”、“白菜豆腐保平安”……。冬天天气干燥,多吃白菜,可滋阴润燥、护肤养颜。

另外,白菜的大帮子含有叶绿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远远高于白菜内叶和菜心,食用时切勿丢弃。

白萝卜。润肺止咳吃白萝卜!中医认为肺乃“娇脏”,是外邪首先侵袭的脏腑,立冬以后需要特别呵护,白萝卜有一定的润肺止咳功效。

白萝卜生吃促消化,熟吃补气。此外,生吃白萝卜时,其辛辣的成分可促进胃液分泌、调整胃肠机能、还有消炎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白萝卜属于寒凉性蔬菜,体质偏寒的,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少食咸,适当吃点苦味的食物。咸味入肾,苦味入心。如果咸味吃多了,会促进肾水升腾而以水生木,肾水反而不能闭藏,有损健康。而苦能降火,适当的苦味可以帮助相火下潜,更好的促进冬天肾水的闭藏。所以,立冬后天气寒冷,耗费的阳气增多,要适当的吃点苦味补充身体所需。

补养食用肉类和干果。冬补可以适当的多吃肉类,比如牛羊鸡肉、鲫鱼鲤鱼等,也可以吃一些干果,比如栗子、核桃、花生等,这些食物都可以帮助我们补气填精、壮养元气,有助于冬日收藏。

此外,立冬吃饺子,羊肉大葱馅无疑是上选。这是因为羊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3.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故立冬节气后在情绪上,要保持安静的情绪,防止冬季日照短导致的抑郁或烦躁易怒。情绪紧张和过度兴奋,均不利于阳气的潜藏。

4.运动养生

立冬后的运动,需要遵循《黄帝内经》所言“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所以冬季,除了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我们还要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室内不适宜开暖气太高温度,室内外的温度不宜相差过大,对身体一些对寒冷特别敏感的部位,如膝关节、头颈部、肩背部等八虚之室应当注意保暖。

五、结语

立冬,“冬,终也,万物收藏也”,《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故人体需顺天地之势潜藏阳气而养生。

今天“立冬”,从此正式进入中医说的“封藏之季”,所谓“封藏”,既包含御寒保温之意,也包含贮备人体精气之意,下面的三点,对于冬天的养生尤其重要。

今天“立冬”,这三条你做到了吗?

一是晚起。

虽然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但中医从来不提倡早起,《黄帝内经》有个起床准则:“以待日光”,意思是作息要以阳光为准,具体到早上起床,要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夏天天亮得早,人应该早起;冬天太阳很晚才升起,所以冬天很忌讳早起。

因为“天人相应”,人体变化规律和自然界是相呼应的,太阳升起之后,人体的阳气才逐渐强壮,才有可能抵御外敌,这一点现代医学也早就证实,体温低的时候,人体的免疫力就要降低,所以我们的感冒一般都因为着凉而起。冬天晚起,不光是预防感冒的问题,很多疾病都是在寒冷的清晨高发的,特别是心梗和脑中风这些要命的病。

冬天,非但不要早起,太阳下山后,也不要大运动量锻炼,否则会耗损本身已不强壮的阳气,犯了“冬要封藏”的大忌。对现在人来说,晚起可能不现实,但冬天晚上的运动需要讲究,这是“以待日光”的另一层含义。

二是保温。

癌症研究者最近发现,癌症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人的体温降低了0.5度,这一点在中医也可以解释:癌症是“阴邪”,癌症病人都怕冷。

癌细胞是我们正常细胞变来的,之所以癌变,是正常细胞在修复过程中,能量供应不足,不能正常发育所致。体温过低是全身能量不足的表现,有了这个基础,癌症这个“阴邪”就容易形成了。

俗话说“头要凉,脚要暖”,有一定道理。因为腰以下离心脏远,如果受寒,血液回流心脏就要变慢,就要出现中医说的“寒凝血瘀”,特别是女性,盆腔血管细,管壁薄,遇寒后血流更慢,而决定全身阳气强弱的“气海”“关元”“命门”,又都在腰腹部,这些部位受寒,先是引起“盆腔淤血”,妇科疾病丛生,阳气虚弱的各种恶果接踵而来。

柳公度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堂兄,《旧唐书》中描述说:“公度善摄生,年八十余,步履轻便。或祈其术。曰: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

三是吃暖。

冬天要吃温热的食物,不光是指食物的温度,还有食物的属性,羊肉,胡萝卜,南瓜,小米,饴糖,橘子,桂圆,大枣,红茶,以及各种粮食、坚果都是温性的。

但食物也药物的温热等级不同,食物的温性不及药物,要想通过食物御寒或者改变虚寒体质,必须养成冬天吃温热食物的习惯,否则温养之力就不能持久。

比如“小米南瓜粥”,应该是冬天的固定早餐,既保证了食物的温性,还兼顾了杂粮、蔬菜中纤维素以及维生素A,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的:“每天主食中有三分之一是粗粮”。

饴糖是用小米高粱麦芽发酵酿制而成的,所以饴糖和粮食一样,具有温补脾胃之功,也是唯一被中医当做补药的糖:《伤寒论》治疗脾胃虚寒的“建中汤“系列方药中,饴糖就是主药。

冬天,最好用饴糖代替白糖,因为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甘蔗性凉,白糖冰糖也偏凉,更没有粮食的补脾之力。

体质虚寒的人,冬天适合喝红茶,红茶中加几勺饴糖,如果虚寒更集中在脾胃,胃肠怕冷,很容易不消化,吃点凉的就腹痛腹泻的,可以再加上炒麦芽10克,经过炒制的粮食,温补的力量加大,用开水冲泡后,就是一杯泛着粮食甜香的冬日暖茶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见鄂州党建网: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脸上长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ywwh.com/wazlyy/7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