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猝死的孕妇姓杨,34岁,患高血压十多年,因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于年12月28日孕26周多时,被医院收治入院。院方说,住院后经系列检查和专家会诊,杨女士病情相对平稳,但1月11日,她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多科室联合抢救无效死亡。院方初步判断,导致杨女士猝死的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随后的尸体解剖也证实了院方的判断。
这场悲剧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三份官方声明的出现,让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
据调查,杨女士五年前曾经在北医三院经试管婴儿技术怀孕,但妊娠中因妊高症引发重症子痫(音xián),早产一名女婴。医院喂养过程中出现窒息意外,抢救过来后觅食反应消失,院方建议不再救治。
杨女士的家属说,杨一直想要个孩子,这次怀孕时血压控制得不错,在12月28日入院之前,并没有医生要求她终止妊娠。家属质疑院方医院失职,未对杨做主动脉夹层相关检查。
专家解读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并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又称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浙医妇院陈丹青教授说,主动脉夹层,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一旦发生在特殊人群孕妇身上,危险程度更是直线上升。不过,这个疾病本身就比较少见,孕妇得的概率更加小,在她从医的30多年时间里,还没接诊过这样的病例,只听其他医生说起过。
“撕裂样胸痛是主动脉夹层最为常见的症状。不过,女性在怀孕后,腹腔负担大、负压高,常有胸背部疼痛的症状,所以很多孕产妇会忽视主动脉夹层引起的撕裂样胸痛,误以为是正常妊娠反应,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专家说,“另外,主动脉夹层需要通过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才能发现,普通的产检是发现不了的。”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
简单的说,主动脉夹层就是因为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冲入,形成了夹层。其病因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遗传性疾病,如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缺陷的马凡(marfan)及埃勒斯-当洛斯(enler-danlos)综合征等,多见于中青年,常致近端夹层。
2、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为ad最重要的易患因素。有70%~90%ad患者伴有血压升高。约半数近端型和几乎全部的远端型ad者有高血压。
3、高龄孕妇。妊娠是引起主动脉夹层的另一个高发因素,与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在40岁前发病的女性中,50%发生于孕期。典型的是在孕期的后1/3,偶尔也可发生在产后早期。妊娠后期血容量、心排血量及血压升高有引起夹层分离的危险。
4、其他。先天性血管畸形如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检查、主动脉内球囊泵、冠状动脉旁路术及瓣膜置换等医源性创伤;
潜在致病因素:高血压、高龄
高危人群孕前要做好评估
专家一致认为,高血压、高龄是妊娠期主动脉夹层的两大潜在危险因素。
“医学上,将35岁以上孕产妇称为高龄产妇。虽然,杨女士还不到35岁,但也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赵剑虹说,“一般来说,女性最佳怀孕年龄为23岁-28岁,最好不要超过30岁。一旦超过30岁,不仅生育力下降,相应的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窘迫、流产、早产等风险都会大大增加。这与女性孕期激素水平的改变,身体负担加重密切相关。”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门诊中,高龄、高危产妇越来越多。
陈丹青提醒,孕前做好评估,孕期加强产检很重要,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1、年龄超过35岁的女性。
2、有过不良怀孕分娩史,特别是很早期就发生过妊娠期合并症的女性。
3、本身有合并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此类女性孕前先咨询专科医生,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怀孕。
4、近期做过手术的女性。
“对每个家庭来说,怀孕分娩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孕妇也是要承担风险的,要规避这个风险,就要做好孕前检查,很多疾病是隐匿的,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等到出现症状了,往往已经来不及了。”赵剑虹说。
小编插话
继羊水栓塞后,这又是一大威胁产妇安全的病症,十分罕见,一旦摊上,往往就是一尸两命。但是小编还是提醒广大孕妈咪,孕产妇的严重的并发症总体是少见的,也希望各位准妈妈不要担心。按时产检,听医生的话,大多数准妈妈都能顺利的怀孕和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