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频道征集新闻线索!
本网记者吴心远
40名医护抢救,输血53袋……17日,上海成功救治一名羊水栓塞产妇,给湖南湘潭孕妇死亡事件引起的医患反思,带来了一丝医护温暖的正能量。以至于,一位如释重负的现场医护人员在通过网络表达委屈:请无良媒体和某些民众不要无端指责医生,我们并不自认是天使,但也别叫我们白眼狼,当你们喝茶看报聊天声讨谩骂我们时,也许我们正在挥汗如雨!
湖南湘潭的医疗悲剧不必赘述,妇女生产医院的情况已被众人熟知。短短几天内,所谓产科最凶险的并发症、被称作“恶魔抽签”的“羊水栓塞”也因此被街谈巷议,甚至一度排在新浪微博“时事热搜榜”首位。
反观上海的联合抢救,不仅将国际化大都市资源集中的高地优势展露无遗,更在为医者仁心在做有力正名。“
新华视点”借势呼吁:再精湛的医术也无法保证在每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中都能胜利,救成功应该称赞,不成也应理解。对时时面临生离死别的医护人员,我们得多些理解。是的,对于上海医护工作者成功抢救羊水栓塞产妇的正能量,明辨是非的网民感同身受,争先恐后地“给诸位好大夫点赞!”与此同时,也仍有部分医护人士在网上表达了“救活了好说,没救活难说”的无奈心酸。
《科技日报》发现,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里,只要是涉医事件,舆情沸点往往都是最低的。所以,即便很多围观者并不了解事件全貌,也不影医院。冷血、不作为、漠视患者生命,像每一起医疗纠纷一样,医院和医生是逃不过舆论的口诛笔伐的。
正因为此,《法制日报》由衷希望医患信任不要“栓塞”:在用“百分之百”要求医务人员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事故处理机制,需要呼唤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来鼓励、保障医护人员为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在这方面,身为社会瞭望哨,扮演“真相还原者”角色的媒体诸君责无旁贷。在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媒体报道饱受争议,舆情走向也几度转弯。有人吐槽是,“眼泪与口水齐飞,谎言共真相一色”。《扬子晚报》称这种“拼刺刀”式的折腾,本身就是对医患纠纷的炒作式再放大,是对医患关系的附加伤害,更是对舆论场上某些极端认知和非理性情绪的放纵。
而在上海,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孙静则特意提到,“一些媒体在17日已获悉这一事件,但听说产妇仍在危险期,都没有抢新闻,让医院能够不受打扰、专心做好救治。在孙静看来,这些支持、理解和信任,对产妇的成功获救不可或缺。”
大众麦克风时代,客观与均衡是媒体从业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你在网上8小时的搜索,就真的能比得上医学院8年的教育,医院8年的临床?”毋庸置疑,在新闻报道领域,合格的专业性比朴素的正义感重要太多。
尤其是在医患矛盾“一点就着”的今天,报道者对待医疗事件更应严谨慎重、审慎落笔。有评论对相关媒体提出要求:在追求轰动性和时效性的同时,保持新闻的严谨客观性,以免对事态火上浇油,错误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请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