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小创口达到满意疗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从放射科到神经外科,从医已逾30年的蒋定尧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了神经系统病变影像学诊断,善于处理脑血管疑难复杂病症。他医德高尚,温暖亲切,是病人眼里的好医生;他技术精湛,言传身教,是同事同行心里的好导师。
厚积薄发求学路上不曾停歇1
年,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蒋定尧如愿考上了大学,在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就此开始了从医生涯。本科五年毕业后,原本想进入神经外科的他最后却被分配到了放射科。“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影像学诊断的知识必须十分扎实。”蒋定尧清晰地认识到厚积才能薄发。
在工作之余,他顺利考取了在职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于年远医院进修学习。兴趣使然,在放射科的时候,蒋定尧就开始了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有关工作和研究。蒋定尧回忆说,其实年考取了神经外科的研究生,但是当时的放射科主任强烈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留在放射科协助工作。就这样,他再次和神经外科擦肩而过。
由于工作出色,年他就担任放射科主任,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对神经介入的浓厚兴趣。那时候,在上海和北京,不定期会有一些国内外专家作一些神经介入知识讲座,他一次又一次跑去听课,并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着手进行介入手术。蒋定尧很快掌握了神经介入技能。年,他正式成为脑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兼神经外科副主任。至今,不断学习和创新仍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直面挑战治愈病人是他最大的快乐2
蒋定尧介绍说,目前70%~80%的颅内动脉瘤均采取介入治疗,不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介入手术不仅创口小,对病人的损伤也小,一般未破动脉瘤手术后第三天就可以出院。
那么,究竟什么是介入治疗呢?他说,介入治疗是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动脉瘤这种疾病相对比较隐蔽,患者不易发现,但是危险性大,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蒋定尧说,就因为动脉瘤壁相当薄弱,因此在插管超选和填充铂金圈的过程中都要非常小心。这就需要医生胆大心细,极具挑战性。
从医数十年,蒋定尧收到过数不清的感谢信和锦旗,而在他心里,收获感谢并不是他最快乐和最有成就感的事,成功挽救病人生命才是。去年五月,病患张女士因左侧后交通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生命垂危。蒋定尧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急诊为其进行了动脉瘤栓塞介入手术,成功帮助张女士脱离生命危险。如今,蒋定尧所在的神经外科每年有余例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疾病被介入治愈。
倾囊相授以培养年轻医生为己任3
采访中,
蒋定尧带记者来到了手术室,
这个属于他们的“战场”,
一个与生命赛跑的地方。
穿着25斤左右的铅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对于他来说,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稀松平常。他说,冬天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候,因为气温下降,人体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脉瘤破裂的发病率。一天碰到五六个动脉瘤破裂病人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候他一个晚上就要做五六台手术,走出手术室的时候常常发现天都已经亮了。
邱晟作为蒋定尧的同事,跟他已经共事了近四年,在他眼里,蒋主任作为科室的负责人,不仅有着高超的技术,同时也为带动学科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对于我们来说,蒋主任最值得尊敬的地方就是他愿意对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倾囊相授,因此他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研究生和年轻医生。”邱晟说,介入科的3位年轻医生都是由蒋主任一手培养出来的。
不仅如此,蒋定尧还时常受邀去一些市、县授课教学,他说,医生不比平常行当,不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传递教授先进的医疗技术,来提高整个医生队伍的水平。这样,自己病了、老了才会有好的医生给你治病。
对新治疗方案的学习研究,
他始终没有慢下脚步;
对医术的传授传承,
他也始终没有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