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上海的一例医患纠纷让大众知道了羊水栓塞这个名字,但是很少有人刻意留意这个疾病。本公医院抢救的疑似羊水栓塞案例进行过报道,惊动国家卫计委一领导(当时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症,而呼吸窘迫综合症在产科的第一因素就是羊水栓塞),对于采访时的一个细节一直记忆很深:产妇丈夫回忆,下病危通知书时,他听医生提到羊水栓塞,但是没在意,抢救成功两天后才用手机查询,当时出了一声冷汗。昨天推出的一个案例,院方说法也是疑似羊水栓塞(未证实),后台有不少读者询问,决定推出一期科普。
并再次呼吁理性,呼吁公信力。法律的交给法律,医学的交给医生!
羊水栓塞一词,频现医疗纠纷中,痛失亲人的家属更是难以理解,羊水栓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如此的凶险?8月6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委员会委员、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围产医学会委员、开封市妇产专业常务会副主任委员何继林。
“羊水栓塞发病率很低,死亡率却相当高,这是其最为凶险的特点。”何继林说,羊水栓塞通俗的讲就是羊水回流,一般是指孕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突发状况,几率虽然很小,可是危险性却很高。从医学角度讲,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率为4/10万-6/10万。
羊水栓塞是由于污染羊水中的有形物质,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和促凝物质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以后,常常会堵塞肺部的血管,使得肺脏无法得到血液的供应而造成肺脏功能失效。除了肺部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外,也会阻碍心脏机能,因此会引起胸痛、呼吸困难、面色发青、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心脏衰竭、四肢痉挛,甚至会出现血崩的现象。近年研究认为,羊水栓塞主要是过敏反应,是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后,引起母体对胎儿抗原产生的一系列过敏反应,因此也被称为“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
何继林说,羊水栓塞多发生在产时或破膜时,也可发生于产后,多见于足月产,但也见于中期引产或钳刮术中。羊水栓塞的发生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羊膜腔内压力增高、胎膜破裂、宫颈或宫体损伤处有开放的静脉或血窦。发生羊水栓塞通常有以下诱因,经产妇居多、多有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史、常见于宫缩过强或缩宫素应用不当及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子宫破裂或手术产易发生羊水栓塞。
何继林告诉记者,羊水栓塞的发生率微乎其微,据统计,每~次生产中就可能发生1次,医院统计,数万次生产中才可能碰到1次,但是,由于发病迅猛,一旦发生,死亡率竟会高达80%。羊水栓塞一旦发生,产妇的死亡率非常高,甚至有些医师认为,只要发生羊水栓塞症,产妇几乎都难逃一死。
医院认为,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症,经过适当的处理之后,生命得以挽回,但这样的个案,实际上无法证明是真的得了羊水栓塞症。反之,能证明有羊水栓塞症的病人,都是死后经过解剖才找到证据的。也就是说,羊水栓塞实在是难以忽略的威胁所在,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