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郑先生长期腹痛,一直以为是老胃病,可胃镜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最后通过腹部CT血管造影,才发现是肠系膜动脉栓塞。幸亏救治及时,未危及生命。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动脉被血栓堵塞导致的疾病。肠系膜动脉分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两支。肠系膜上动脉主要为小肠供应营养,下动脉主要为大肠供应营养,两支动脉均有发生栓塞的可能。
根据血栓的来源不同,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心源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如风湿性心脏病病变处的血栓脱落,进入肠系膜动脉后造成栓塞。另一种是血管源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如动脉粥样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进入肠系膜动脉引起栓塞。还有一种是由于血管发育畸形、狭窄而导致肠系膜动脉栓塞,相对比较少见。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也渐偏油腻,再加上运动量的减少,故而由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肠系膜动脉栓塞也多于心源性的肠系膜动脉栓塞。
肠系膜动脉栓塞的发病过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块血栓由于房颤、剧烈运动等原因突然脱落进入肠系膜动脉,造成栓塞。这种情况发病急骤,表现为突发的腹部剧痛,并伴有呕吐等症状。另一种则是落入肠系膜动脉的血栓并不足以立刻堵住血管,而是在血管中积聚慢慢形成大的栓塞。这种情况前期可能只是腹部不适或隐痛,并没有其他明显症状,易与胃病、胆囊炎等疾病混淆。但当栓子增多、变大时会突然发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比较危险的动脉栓塞疾病,若医治不及时会出现肠道坏死和肠系膜坏死脱落,引发消化道大面积出血,危及生命。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一旦出现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医院就诊,必要时须做腹部血管造影。治疗应迅速去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液灌注。如发现栓塞和血管痉挛时,尚可试用溶栓治疗。如疗效不显著,应尽早接受手术探查,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供,以防止或减少肠坏死。
(作者单位:浙江医院陆桂芳谢文竹整理)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肠系膜动脉栓塞在多数病人发病急骤,突然发生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伴有频繁呕吐。初起时腹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存在,与腹痛程度不相称。往往当病人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而腹痛有所减轻时,却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直至发生休克,腹腔穿刺抽得血性液体时,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为时已晚。后期则出现腹胀、脉速无力、唇绀、指端青紫、皮肤湿凉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
原来有心脏血管病变而易发本病的患者,一旦突发腹部剧烈疼痛而怀疑本病时,应经积极准备后,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发现栓塞和血管痉挛时,可用输液泵向动脉内持续输入罂粟碱30~60mg/h,尚可试用溶栓治疗。如疗效不显著,应早行手术探查。方法有: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搭桥吻合术,术后用肝素、右旋糖酐等药物抗凝治疗,如肠曲已坏死,需做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