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致敏物质。致敏物质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敏物质。致敏物质与呼吸道黏膜或皮肤接触或进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致敏物质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接触。免疫球蛋白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地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黏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致敏物质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导致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打喷嚏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对于频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对已知致敏物质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要进行脱敏治疗。
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是药物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地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急性肺水肿:因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一般情况下,对于过敏反应以及输液反应,临床医生凭经验做出诊断不难,但有些鉴别起来比较困难。又因为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以对于正在输液的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寒颤、咳喘加重、心率增快等表现时,更需要注意仔细辨别区分。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种类和患者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非过敏性输液反应与输液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非过敏性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呼吸困难、咳喘加重等,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
部分患者的发热是一些药物所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但很少出现寒战、高热,不停药则发热持续不退,发生体温骤升概率很低。
作为临床医生,从业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些主观印象,比如某某药容易出现过敏、常见症状是什么,某某药很少发生过敏。同时,对于输液反应,临床医生也会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例如某某护士值班,容易出现输液过快等情况。根据这些具体的临床经验,医生可以在患者出现某些反应时做出大致的判断。当然,这些判断只是临床医生的个人主观印象,必须加以仔细询问、查体,联合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然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一个正在输液的患者突然出现病情变化时,临床医生如何机智灵活的处理:
1.处理中注意控制患者及家属情绪,时刻保持冷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保持静脉通道,不随意拔针。严重的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常常导致血管收缩,再次静脉穿刺扎针的难度增大。应保持静脉液路的畅通,以备用紧急药物。撤掉正在输的药物,换上生理盐水,更换输液管道,但需保留穿刺针或留置针。
3.“正确”回答病人和家属的问题。这样的反应是个别现象,跟病人的体质和原发病有关系。
4.做好早期准备工作。为了对应易引起过敏或反应的事件,我们应该随时准备好可能用到的抢救药物,并熟记各药的用量。
臭氧抑菌液总代
为您传播健康!!!
阅读43
赞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