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了怎么办

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发热标准:

口腔温度:

低热37.3~38℃(99.1~.4F)

中热38.1~39℃(.6~.2F)

高热39.1~41℃(.4~.8F)

超高热41℃(.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低热(37.5℃~38℃)

中热(38.1℃~39℃)

高热(39.1℃~40℃)

超高热(41℃)。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4~.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发热的原因: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发热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一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常见于: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发热的护理:

发烧了应该怎么护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无需惊慌

当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重点观察体温的变化。注意发热的过程、热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有时候,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2.降温: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采取快速而有效的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法:

①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对高热、烦躁的患者病人可用25%--50%酒精擦浴;对高热伴寒战、四肢肢端厥冷的病人采用32--35度的温水擦浴;湿毛巾或冰冷干毛巾敷于额部,揉擦颈部、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窝、腹股沟处时,要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为止,动作不宜过重,半小时后再测量体温。

注意: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的病人,忌用冷敷或擦浴。

②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

(2)药物降温:引起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①疾病诊断明确,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就医。

②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③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以每磅体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计算服用量,每4小时服用一次。记住,增加使用频率或超过适当剂量,都有危险,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3.密切观察体温: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出汗等情况。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应及时就诊。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体温。

4.饮食护理:

(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黄以及各种新鲜蔬菜等。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的可适当加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食物。

  (4)保证ml/d液体的摄入,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医院遵医嘱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

5.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舌炎和黏膜溃疡等,应在晨起、睡前及饭后协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防止口腔感染。

6.皮肤护理:大量出汗后及时用温水擦拭,更换浸湿的床单、被褥和衣裤,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使病人舒适,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7.卧床休息与心理护理:高热时,机体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活动。病人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应体贴安慰病人,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ywwh.com/wazlyy/15564.html

当前时间: